百年党史周周读|重温红色岁月,弘扬爱国精神(三)
日期:2021-08-02  发布人:admin5  浏览量:2669

中国共产党史大事记简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1927——1935

#1927年12月


广州起义——广州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人,在广州领导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举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经三天浴血奋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这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

#1928年4月


井冈山会师——江西

    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1928年6月-7月


中共六大——莫斯科

    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8年6月18日-7月11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由瞿秋白主持。大会通过了关于政治、军事、组织、苏维埃政权、农民、土地、职工、宣传、民族、妇女、青年团等问题的决议,以及经过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党章》。

#1929年12月


古田会议——福建

    1929年12月28-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该会议认真总结了红军创建以来党在同各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统一了思想认识,系统地解决了建党建军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1931年9月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瑞金

    1931年11月7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相关法律条令,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举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46人为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为主席。

#1930年-1933年


取得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江西、福建

    在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正确的战略方针指导下,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

#1933年-1934年


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江西、福建

    从1933年9月25日至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这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1934年-1936年


长征——经过江西、贵州、四川、陕西等14个省份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红一方面军于次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第二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1934年


湘江战役——广西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战,也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1935年1 月


遵义会议—遵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在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1月


四渡赤水——川贵边界

    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王稼祥将军、朱德将军等指挥下,进行了四渡赤水战役。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5月


巧渡金沙江——长江上游

    1935年4月28日,蒋介石下达命令,控制金沙江渡口,毁船封江。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如果红军不能渡过,就会被国民党军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5月3日至9日,红军避敌锋芒,仅凭7只渡船在7天7夜间,2万多人的红军部队全部渡过金沙江。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