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日期:2022-10-11 10:15:12  发布人:jjjcsj  浏览量:3769
什么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领导干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

又应该做些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理解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一、什么是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对其管辖范围内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管理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防控重大经济风险等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该责任有以下特征:

● 该责任是一种职责或义务。
● 该责任是与职务相关的职责或义务。

● 该责任是与经济相关的职责或义务。

● 该责任是当事人应当承担或履行的职责或义务。

二、领导干部应当负有哪些经济责任?

一是职务上的职责、义务,包括法定、约定或本单位制度规定的职责、义务;

二是基于特定的职务身份而应当承担的义务,可归纳为五个方面的责任:事业发展责任,经济决策责任,经济管理责任,执行法律法规和有关经济政策责任,廉政建设责任。

三、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时应强化哪些意识?

● 依法行政和按程序办事意识。

● 集体民主决策意识。

● 档案意识。

● 效益意识。

● 红线意识。

四、什么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部门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在其管辖范围内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管理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防控重大经济风险等有关经济活动的检查和评价,就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鉴证的活动。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根据干部管理和干部监督工作的需要,经经济责任联席会议研究并报党委常委会批准,在列入年度审计计划后,由组织部出具审计委托书,审计部门组织实施,体现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和部门联动的合作。

五、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是什么?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党管干部的一项经常性制度,是一项常规的干部管理与监督工作。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主要是为了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也是促进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

六、学校哪些领导干部应当接受经济责任审计?

由学校任命的各单位(部门)及有关独立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接受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包括:● 校内各单位各部门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1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
● 资产经营公司等学校全资和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不担任法定代表人但实际行使相应职权的主要领导人员;
● 上级领导干部兼任下级单位正职领导职务且不实际履行经济责任时,实际分管日常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都要接受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七、学校哪些领导干部不适宜安排经济责任审计?


遇有下列不具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条件的情况,一般不安排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 领导干部任职的单位已被撤并,有关当事人已经无法找到的;
● 领导干部已定居国外或死亡的;               
● 领导干部已离开任职岗位两年以上的;
● 领导干部已被纪检部门或司法部门立案调查的;
● 领导干部已被提拔或任用到可能影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公正进行的岗位的;
● 其他不宜安排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

八、什么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


为更好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建立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联席会议采取召集人和成员单位的协同工作机制运行,通过会议的形式来统筹协调学校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由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纪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审计处、财务处、人事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等部门组成。主要负责研究拟订有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文件,监督检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协调解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等工作。

九、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情况;
● 本部门本单位重要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执行和效果情况;
● 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执行和效果情况;
● 财务管理和经济风险防范情况,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资金等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以及在预算管理中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情况;
● 在经济活动中落实有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廉洁从政规定情况;
● 以往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 其他需要审计的内容。重点关注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三重一大”制度的决策和执行情况、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

十、领导干部须提供哪些基本送审资料?


● 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述职报告;
● 承诺书;
● 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工作报告、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决议决定、请示、批示、目标责任书、经济合同、考核检查结果、业务档案、机构编制、规章制度、以往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等资料;
● 财务收支相关资料;
● 与履行职责相关的电子数据和必要的技术文档;
● 审计所需的其他资料。

十一、领导干部述职报告撰写要点有哪些?


● 任职起讫年月。
● 任职单位概况。
● 任职期间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学校的各项规定,提出本单位发展规划和重要事项的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的情况;
(2)贯彻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坚持“三重一大”议事决策制度,建立、完善和执行内部规章制度的情况;
(3)主要业绩和经验体会。
● 单位经济运行及效益和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1)单位运行经费的主要来源、构成,以及使用、分配情况;
(2)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程序和执行效果;
(3)履行单位职能情况,在学校发展中的主要业绩和经验体会;
(4)单位内部建设方面的内部规章制度建设及内部管理情况;
(5)在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
(6)任职期间经手或应负责任的未完重要事项;
(7)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事项。
● 其他。
(1)单位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有关管理建议;
(2)本人遵守国家财经法纪及廉政规定情况。

十二、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被审领导干部和所在单位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 依照有关规定要求有关审计人员回避。
● 及时提交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书面材料。
● 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反映的情况,作出书面解释或提出书面意见。
● 对审计结果有异议的,可按程序提出申诉。
● 审计实施过程中协助与配合审计人员。
● 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十三、如果发现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领导干部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责任可分为两类:直接责任、领导责任。

十四、何为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


领导干部对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承担直接责任:
● 直接违反有关党内法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
● 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有关党内法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
● 贯彻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全面不到位,造成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损失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公共利益损害等后果的;
● 未完成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措施、目标责任书等规定的领导干部作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事项,造成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损失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公共利益损害等后果的;
● 未经民主决策程序或者民主决策时在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造成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损失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公共利益损害等后果的;
● 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后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其他行为。

十五、何为领导干部的领导责任?


● 民主决策时,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损失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公共利益损害等后果的;
● 违反部门、单位内部管理规定造成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损失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公共利益损害等后果的;
● 参与相关决策和工作时,没有发表明确的反对意见,相关决策和工作违反有关党内法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或者造成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损失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公共利益损害等后果的;
● 疏于监管,未及时发现和处理所管辖范围内本级或者下一级地区(部门、单位)违反有关党内法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问题,造成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损失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公共利益损害等后果的;
● 除直接责任外,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后果应当承担责任的其他行为。

十六、什么时间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也可以在领导干部离任后进行,以任职期间审计为主。


十七、审计整改工作的责任主体是谁?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工作的责任主体是被审计单位,被审审计单位现任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审计整改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领导和组织审计整改工作。离任被审计领导干部应当积极配合原任职单位的审计整改工作。

十八、被审计单位如何进行审计整改?


被审计单位应当将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纳入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范畴,加强对审计整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审计整改工作机制,制定审计整改工作方案,强化审计整改工作落实,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审计整改实效,促进单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审计结果,应当采取以下整改措施:
● 在内部一定范围内通报审计结果和整改要求,及时制定整改方案,认真进行整改,及时将整改结果书面报告审计处和有关干部管理监督部门;
● 按照有关要求公布整改结果;
● 根据审计结果反映出的问题,落实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 根据审计建议,采取措施,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十九、被审计单位提交的审计整改结果报告应包括哪些内容?

● 审计整改的总体情况;

● 针对审计建议已采取的整改措施;

● 对有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处理情况;

● 强化内部管理和完善相关制度情况;

● 正在整改或尚未整改事项的原因分析及计划完成时间;

● 落实整改的必要证明材料;

● 其他有关内容。

二十、有关案例

案例1:××学校部分制度执行不力,内部控制不规范
(一)案例事实
××学校制定有实验室管理、设备购置管理、设备维修管理、危化品管理、设备共享管理等制度,但在被审领导干部任期中,制度执行不够严格,未严格按制度采购、验收、维修、处置等。
××学校一卡通补办卡收费为25元/张,这不符合《关于规范高等学校学生代管费和服务性收费的通知》(川价发[2005]122号)“学校统一为学生办理校内使用的管理卡,不得收费;学生丢失、损坏需申请补领校内管理卡,每卡不超过20元”的规定。
(二)审计处理审计要求学校有关部门严格执行有关制度。
(三)案例评析
制度本身应具有一定刚性,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制度成为空文,比没有制度的危害还要大。因为制度的生命在于实施,如果有了制度不执行,那实际上是把制度当作儿戏,将严重损害群众对制度的信赖,而对制度的信赖一旦失去,制度将失去对群众行为的指引力,单位(部门)管理必将陷人混乱。因此,各单位(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如果执行中发现制度存在不完善之处应及时进行修改,而不能将其束之高阁。
案例2:××学校固定资产存在账实不符、设备已老旧、损坏未处理等现象
(一)案例事实
审计对××学校固定资产抽盘中发现:××学校学院部分固定资产没有粘贴固定资产编号和标签;部分固定资产实际存放地点与固定资产清单记载存放地点不符;存在有账无物的情况;存在设备老旧、损坏未报废的情况;若干不用、无法使用或已损坏设备堆放在办公区域或临时堆放点。
(二)审计处理
审计要求××学校进一步清查全部固定资产管理状况,按照学校规定加强管理。
(三)案例评析
固定资产是单位(部门)主要的有形资产,是各单位(部门)开展各项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资产的利用率,防止重复购置,最大限度发挥其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是各单位(部门)的重要任务。各单位(部门)应充分重视此方面工作,根据学校规定制定相关资产管理制度,从规范购置、保管、使用、报废等环节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案例3:××学校财务收支与实际发生业务不一致,开具发票内容与实际业务不符
(一)案例事实
审计人员在抽查××学校扶贫资金使用情况时发现,报销发票抬头与该校名称不一致,不符合税务相关规定资金流与发票流一致的原则,具体是指不仅收款方、开票方和货物销售方或劳务提供方必须是同一经济主体,而且付款方、货物采购方或劳务接受方必须是同一个经济主体。
审计人员在抽查××学校离退休活动经费开支时发现,报销发票内容与购物清单内容不一致,发票内容为牙膏、牛奶,购物清单内容是花生油。
(二)审计处理
严格按照经济业务的真实性质进行记录和会计核算,确保各项收入、支出真实合规。
(三)案例评析
上述财务收支与实际业务不一致的问题,实际是虚假发票的一种表现形式。虚假发票是指单位和个人在购销商品、提供劳务或接受劳务、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时,所提供的收付款的虚假书面证明。
前文已指出,虚假发票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形:一是“假发票、假业务”,指发票本身和业务都是虚假的,票据属于伪造的、非税务机关监制的假发票,业务为虚构、非实际发生的业务;二是“假发票、真业务”,指发票本身是虚假的但相关业务是真实的,主要是开具发票企业为少计销售收入、偷逃税款使用;三是“真发票、假业务”,也就是发票本身是真的,但反映的经济业务是虚假的或与实际不符,伪造经济业务事实;四是“真发票,真业务,但发票开具不规范”,即发票是真的,经济业务也是真的,但开票方提供的发票不是从税务机关领购的,而是从其他单位或个人购买或借用的,如:真票虚开、非法代开、借用,混淆票种的适用范围,开具过期、作废票等。
本案例虽然发票本身为真,但其开具内容与实际业务不符,掩盖了真实的经济活动,严重者可为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便利条件,损害学校利益,因而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虚假发票现象,杜绝类似问题。
案例4:××学校部门签订合同不符合学校规定
(一)案例事实
××学校制定的设备购置管理办法中规定“设备购置合同应当约定质保金,且质保金不低于合同总额的5%”。审计抽查发现部分设备购置合同中未按学校规定约定质保金条款。
在抽查××学校会议费合同时发现,会议费合同未填写签订日期。
(二)审计处理要求按学校合同管理办法规范签订合同。
(三)案例评析
市场经济下,各单位不可避免地要与外部公司、企业等市场主体发生各类型的经济往来,在经济往来时往往会采取签订合同协议的方式来明确双方具体的权利义务。在高校内部,合同承办单位应强化合同管理意识,加强合同订立、登记、保管管理,避免合同管理不规范带来的风险。




















核发: 点击数:3769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